援徙越林嶂,清揚聞子聲——“英才計劃”森林站考察の時光索
楔子
站在海拔一千四百米的坡處,抬頭即是剛剛完成工作的白樺林,遠瞰有驕陽下的的林海和未知的山路。皮膚衣下T恤已經(jīng)濕透并正騰出熱氣——幾天前還在宿舍中捧著書本的我?guī)缀蹼y以置信,此刻我和“英才計劃”的其它六十位師生正深入在東靈山中,參與中科院植物所承辦的“英才計劃”暑期綜合考察。而這一次山野之旅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請準我按時間回憶,娓娓道來。
壹.夕辭紫荊,朝邂東靈
7月27日午后,清華園紫荊公寓的樓下,一群尚穿著生命中心T恤的的少年們回首向已相處了一周的同伴告別——我們將前往與大部隊集合,踏上一段森林的旅途。
正是在前往植物所的路上,我們結識了王翠玉老師,在接下來的眾多活動中,她都是最直接的與我們這些學生密切溝通的親和力量——哪怕是膝蓋受傷、行動不便之時。
大家集合在植物所大報告廳,領導老師們簡明而熱情的開場白贏得一片掌聲,繼而令我們凝神以待的是中科院院士匡廷云和研究員王雷兩位科研一線的“大人物”帶來的科學報告。對于在有幸在“英才計劃”學習生物的我而言,這當然是一場令人欣喜的饕餮之宴。報告過程中,匡院士詳細地講述了當前針對葉綠體光系統(tǒng)一、二結構和功能——尤其是中國科學家對其中自然界水氧化酶這一神奇存在——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相對于匡院士對葉綠素的報告,王雷研究員的“生物鐘”主題報告更有趣味性,更易被不同學科的同學接受——當然,其知識內涵和科學價值并不亞于前者。當我們看到植物生物鐘與抗蟲害關系的實驗時,不禁自覺大開眼界;蚬(jié)律表達的完整通路更是深深地吸引了相關專業(yè)的同學。在每場報告后,講者都額外增加時間供我們提出自己的疑惑。繼上海的丁玉良同學向匡院士請教后,我們來自天津的三位同學不甘示弱,分別獨自向兩位老師提出了自己對報告中提到的相關知識的疑問,也都得到了老師們的充分肯定和耐心解答。
當晚回到下榻的蒙養(yǎng)園,晚餐后,侯春旭老師召集所有的同學環(huán)坐在會議室中,并主持了此次科考大家初次的介紹和交流。緊隨之的課題組選擇包括七個課題——將是我們接下來幾天的不同研究方向。我不猶豫地選擇了三組——現(xiàn)在的我也感嘆這個幸運的選擇,我們在三組中經(jīng)歷了最艱險的登山鍛煉,也遇到了令我難舍于告別的老師和伙伴。
回到各自的房間,我們天津的三位同學出于好奇開始用對講機交流一天的見聞和對接下來考察的憧憬——這需要感謝天津科協(xié)的李軍老師,他特地給我們三個帶來了對講機,事實證明,此后在山間活動、聯(lián)系各組同學時對講機起到了莫大的助力。
次日清早,共同乘大巴前往真正的考察地點——東靈山。路上,我自薦成為班長,盡快地熟悉副班長和其他各位同學,開始了與大家同心協(xié)力策劃、保證活動安全順利進行的服務工作。
大概行駛了三個小時,從107國道上遠遠看到似乎不起眼的鐵門,門后寬闊的場地和白色的主樓安靜地立著,再遠則目光難及深處的密林成為了背景:北京森林站就這樣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
當日下午,集體首次進山。初次感受東靈山林中潮濕的空氣、蔭蔽的光景、布滿石塊樹枝的崎嶇山路,未免有些不適應。大家一路憑著好奇和堅韌,一直達到了氣象站,在植物所博士們的講解中既學習氣象觀測的普遍知識,又領會到了不論風霜雨雪每日赴站記錄的工作艱辛。
頗為幸運,離我組最近、一直為大家講解沿途植物和觀測儀器的博士正是我們組未來的指導老師——白帆,其后幾天,正是活潑而認真負責的白老師率領我們組深入地考察森林更新層、凋落物等一系列生態(tài)組成。
貳.櫛風沐雨,載苦載甘
7月29-31日,真正的“跋山涉水”,真正的意志鍛煉。
八點一到,集合于主樓門前空地的三組整裝出發(fā)(盡管走出一段距離后發(fā)現(xiàn)將午餐落在樓內,而致帶隊的老師不得不返回取餐,但由此也吸收作教訓)。
本以為縱然是山路,也不過昨日往氣象站去一般崎嶇著難行一些罷了。然而隨后我才意識到了何為真正的“山路”——行路難!
沿著昨日的路走過氣象站后,森林站的“活地圖”白老師帶領我們沿一條小路繼續(xù)行進。方走出沒多久,我覺到路上人為踩出的痕跡越來越少——腳下多起來一踩就會下陷的泥土、看似牢固嵌在土中但一碰就松軟斷開的長短樹枝、表面覆蓋青苔踏上只會滑到的涼石。幾次驚險下來,大家都心有余悸,走路愈發(fā)小心。為了趕路,八人的隊伍漸漸沉默下來,一心注意腳下。我有好幾次一腳踏錯目標,幸虧及時平衡了身體得以緊隨老師步伐前進,但額頭已滲出緊張的汗珠。加之空氣中凝結的水霧與悶熱交織,皮膚衣下已經(jīng)汗流浹背,行走中不斷深呼吸也難令平穩(wěn)心跳的節(jié)奏。同組邱雯昱,來自福建的文靜女生,誤踩進溪水打濕鞋襪,竟始終堅持與我們共同跋涉而一聲不吭,甚至到達目的地后,帶隊老師多次勸其休息,她也完整而高效地進行了更新層調查和凋落物挑揀工作。這是出發(fā)前我始料未及的——后來多位老師也因此給予了同學們很高的評價。
目光轉回仍在攀爬的山路,這的確是“爬山”——我們不得不弓下身,幾乎平行于山坡,經(jīng)常手腳并用,抓住突出的石塊棱角或把手指插入泥土作為助力再邁出下一步,甚至連下一個合適的落腳點都需要尋找半天。更令人頭疼的是,這樣的陡坡竟一個接一個,不但女生體力不支,男生也漸覺疲累。海拔繼續(xù)升高,遠處難得有四聲杜鵑的鳴啼,此外多是雀形目小家伙們嘰喳的發(fā)聲。太陽逐漸移向頭頂,回頭可看到腳下已是巒嶂覆蓋了茂密的樹林。
終于,又攀上一個陡坡后,大家駐足在較緩的平臺。再抬頭已是鐵蒺藜圍起的十分郁蔥的白樺林樣地。攀越了兩個半小時,已然正午。顧不上手剛剛被蕁麻蟄了數(shù)次的刺痛,大家席地午餐,略作休息便正式開始工作。
白樺林中的地形再次超乎我們的想象——這尤其令負責拉20m*30m樣方的男生們深有感觸。為了在每十米一個的石柱間拉出筆直的線,我們不得不在四十五度傾角的山坡上來回奔走,而且需要來回比對樣方線需要從哪一棵樹左側經(jīng)過、從哪一從灌木當中穿行——不多時,若不是戴了帽子,我們的臉上恐怕就會多處掛彩了。
測量更新層是更為困難的工作。為力求不漏下任何一株小苗,我們會扒開地面每一片綠叢。找到小苗后又需用游標卡尺和卷尺測量它的基徑和樹高,再報告給一旁始終跟隨的女生記錄數(shù)據(jù)。盡管如此合作,這項工作仍然消耗了我們整整一下午的時間?上捕坏貌惶岬氖,基地中的小狗似乎與白老師十分親切,從始至終與我們組形影不離,這也給我們原本枯燥的攀登和測量帶來許多樂趣。
當天返回基地后,每人自然都是饑腸轆轆。匆匆洗過沾滿泥土的手和鞋子就奔食堂而去——這對于未嘗在真正的野外行走甚至工作如此長時間的我們來說,這是一次蛻變級的成長。
其后兩天,尤其是第二日的遼東櫟林工作更為艱難。兩位女生為分揀凋落物和整理數(shù)據(jù)留在基地,而原七組的趙梓伯同學加入我們。遼東櫟林的坡度甚至可達七十度,這使得我們在樣地上更是寸步難行。
31日,上午,全部人馬一同在綜合觀測場打完了野外的最后一仗。而接下來的重頭戲——課題報告PPT的制作也考驗著我們。
事實上,雖然前兩天半的野外考察令大家疲憊不堪,但在過程中我們逐漸提出了一些猜想,這也就形成了我們組的報告的課題——碳儲量與種群演替及生態(tài)多樣性的關系。
白日的勞累工作結束后,每晚余浩辰和黃思達兩位精通數(shù)、理的湖北男生又會堅持著疲憊的身軀在會議室中錄入白天所采集的所有數(shù)據(jù),當天下午他們又制篩選表并據(jù)白帆老師提供的一系列復雜公式運算出更新層和凋落物各樣方的碳儲量,可以說他們倆的工作為整組報告制作的數(shù)據(jù)基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即便如此,報告制作的開始依舊是困難的。在白帆老師提示下,我們再次對最近考察中看到的幾種現(xiàn)象的原因進行自主猜測。邱雯昱和韓江月開動腦筋為我們探索到了很多鮮活的思路,經(jīng)一系列討論和筆記,大家終于整理出了報告的主體線索。當時黃思達精選的一份主體學術嚴謹,然而也不乏活潑動畫的PPT背景模板已拷在筆記本上就緒。到此時,積累了三天的實踐將付諸于文字和圖表,真正融成一份英才學生做出的優(yōu)秀科學報告。
叁.撥云見日,英才御鴻
8月1日早晨7:40,師生齊聚活動室,摩拳擦掌的一個個小組注視著自己的成果拷入演示用筆記本,拭目以待最終的展示和比拼。
我們組繼前一晚共同制作、彩排到晚上九點后,男生們在宿舍中繼續(xù)修改PPT的演示效果直至凌晨一點以求盡善盡美,給大家一份充滿了豐富知識內涵和驚艷視覺效果的報告。此刻輕微的緊張感下其實是胸有成竹。
前兩組的報告很快結束,作為第三組宣講代表的我和邱雯昱打開我們的幻燈片,從頭開始,講述我們組的研究歷程——那一剎,仿佛這四天的時間迅速倒流,我們又一次從森林站的鐵門前整裝出發(fā),做好吃苦的準備進軍叢林密布的東靈山。
飽含考察過程的充沛感受,又有集思廣益的數(shù)據(jù)和推論支撐,我們組的PPT宣講進行的十分順利,尤其是獨道地提出生態(tài)多樣性與碳儲量關系這一猜想并進行理論論證時,我看到包括白老師在內的多位中科院專業(yè)老師們露出了贊許的微笑。
韓江月由于趕飛機而當日一早出發(fā),未能與我們共同參與展示。當她從短信得知我們組的報告被評為優(yōu)秀課題時,我猜想她與大家分享的是同樣的激動和喜悅——這不但是我們全組師生用心工作的成果,對于“英才計劃”的中學生而言,這還象征著一次獨特地難得經(jīng)歷、一次意志上飛躍的成長。
跋.送君歸去,后會有期
8月1日中午,又行駛了三個小時的大巴將師生送回北京市,在這里,大家登上歸途的飛機火車。我們會記得大家,記得這次考察,可愛、艱辛而美好。
我曾在問施一公教授的問題中提到:“一切生命活動是否可以看做從原子到分子,各個層面事物的結合、變化、作用和分離所導致的結果?”如今再看,也許還可以上升到人們生活的層次——正如同這次考察活動甚至是“英才計劃”。
作為一名學生,我所感受到,“英才計劃”舉辦這次野外考察活動的成功:不僅是科學教育的成功,更是人格和人際教育的成功。
每每想來:在東靈山中,我們分享并創(chuàng)造著伙伴之間的溫暖;在工作室內,我們兢兢業(yè)業(yè)力求數(shù)據(jù)的嚴謹科學;在大屏幕前,我們終于綻放“英才計劃”學生的光彩,向大家展示每個人的天賦和付出!我們自然不能忘掉,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的身后,是同伴的力挺鑄造了集體的輝煌。這也是“英才計劃”的內涵——單獨的人固然可以稱作有天分,但只有合成一股鮮明的力量時,大家共同的名字才稱為英才!
于是,越出了這次活動的內容,但我誠懇地,希望大家——經(jīng)歷了一個暑假,共同活動了一到數(shù)次的大家,甚至是仍然陌生的更多的大家,也就是整個“英才計劃”的同學們——更加珍惜、呵護英才學生之間的難得相聚的情誼,維護和發(fā)揚“英才計劃”這個優(yōu)秀平臺的作用,盡到每個人積極參與、積極維護、共同分享、相互競爭中樹立更堅實友誼的能力,把它真正地建設成英才們共同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