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中國科技教育》雜志2012.12總第201期
Carole Neves博士是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政策與研究總監(jiān)。Carole Neves博士從2000年起一直擔任此職,管理著一個由14人組成的團隊。史密森尼學會是美國一系列博物館和研究機構的集合組織,包括19座博物館、9座研究中心和1個動物園,其中絕大部分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史密森尼學會的使命是“增長和傳播知識”。
已故的喬布斯曾經(jīng)說過:“只有科技是不夠的,科技要與藝術相結合才能產(chǎn)生激動人心的結果。”沃爾特曾經(jīng)說過:“人們需要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能力來創(chuàng)造性地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shù)學結合在一起”,這與喬布斯的說法不謀而合,F(xiàn)在大多數(shù)問題都是跨國界的、多方面的,因此需要多方面的合作。比如我們需要應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問題,就不能僅依靠一個學科,而應綜合多學科知識來解決。藝術和科學之間有很多共同點,比如兩者都注重觀察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提倡變革和創(chuàng)新,都是運用抽象模型來認識世界,都希望工作成果可以改變世界。
美國有很多這樣的學校,讓孩子們通過看科普電影或者去動物園親身體驗來學習。我們當然也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因為學生也希望通過高的考試成績進入好的大學,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培養(yǎng)一種終身學習的能力。我曾經(jīng)問過我的學生,他們最后一次看電影是什么時候,他們的回答是從來不去電影院看電影或者已經(jīng)很久沒有看過電影了,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結果。我問我的學生為什么選擇物理學,他們的回答是父母讓他們選擇的。我自己的孩子也是學物理的,他的情況恰恰相反。他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對物理非常感興趣,想選擇物理作為專業(yè),而我卻提醒他要想清楚,因為對于他這個年齡的孩子尤其是在剛進大學的前兩年,通常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學什么。但是慢慢地他發(fā)現(xiàn),自己確實對物理有著一份激情和執(zhí)著,這確是他想要做的。所以,我認為學習就是去實踐,去想象,去觀察,去思考,去拓展和探索,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并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到堅持自己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但在這方面也有一些負面的聲音,尤其是關于學生的科技教育和改變教育觀念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我們的博物館里有很多鳥的樣本,可以進行鳥的生理解剖研究和結構研究。有一次,一個小女孩穿著用羽毛和皮革做的漂亮衣服,于是我問她:“你對鳥有什么了解呢?你知道衣服背后有什么含義么?”通過把孩子的穿著服飾這種生活中的小事跟展覽聯(lián)系起來,可以提升孩子對生物學的興趣。同時,我們可以進一步把鳥的飛行和飛機的飛行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思維鏈的培養(yǎng)。在美國有很多這樣的博物館,像紐約和華盛頓都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其中大多數(shù)是自然、地理、歷史博物館,還有一些航空博物館,所以學生、家長和教師有很大的選擇空間。
這些非正規(guī)教育都強調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強調探索與發(fā)現(xiàn),對比與比較,以及給人帶來的驚奇、刺激、興奮和靈感。一位女教師在帶孩子們參觀時,面對一副躺在墳墓里的人類骨架,并沒有進行過多的講解,而是首先讓孩子們自己問一些問題,于是就有很多奇怪的不同類型的問題被孩子們提出來。有的孩子懷疑這個人的死因,問這個人是被謀殺還是自殺的,或是另有原因;有的孩子聯(lián)想到宗教,問這是不是一種祭祀儀式;有的孩子則覺得這是一種喪葬風俗;還有的孩子想通過骨骼來計算這個人死時的年齡。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問題包羅萬象,涵蓋了非常多的學科,比如天文學、地理學、考古學、生物學、疾病、醫(yī)學、儀器,還有宗教儀式、風俗習慣等等。通過這個例子,我們能看到一種非常好的鼓勵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己思考,提出問題,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激發(fā)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參與其中,并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不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成就卓越,同時在其他領域也有非常精深的造詣。例如達·芬奇、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生物學家達爾文都從事過藝術工作,其中威廉以前還是個音樂家。我妹妹也是一樣,她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也是個音樂愛好者。她經(jīng)常把韻律、旋律和她所做的科學研究結合在一起,這些韻律和旋律能夠幫助她更好地進行科學研究。這些例子表明,跨學科并不是目的,它只是通往更好結果的一種方法和途徑。
中國的顧毓琇先生同樣在跨學科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在機械工程學院等多所工程學院擔任主席、榮譽教授和系主任,他在音樂等藝術方面也造詣極深。我聽說他的第一本小說也即將出版,他還寫過8 000多首詩,被世界詩學會授予“桂冠詩人”稱號。這就是我們需要做的,用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資源來教學,鼓勵跨學科發(fā)展。
跨學科教學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在學校設立跨學科中心,放學后組織小型學生社團活動;也可以在課堂中進行跨學科教學,比如在科學課上進行藝術教育,或者在藝術課上進行科學內容的傳授;還可以在課程設計方面進行改革,設計組合性的課程,比如藝術、科學和植物學相組合,生物、英語和科學相組合,絲綢成分以及它背后的歷史含義相組合等。有一位學習生物學的女士,她很喜歡通過顯微鏡來觀察世界的微妙,后來她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攝影家。在生物學方面的訓練和熏陶,使她可以用不同的視角來觀察世界,幫助她在攝影界有了出色的發(fā)展。
我們還可以通過提供有趣的研究機會、團隊合作和跨領域交流等方式來進行跨學科教學。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創(chuàng)新一些新的方式。在我和孩子們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經(jīng)常會抱怨我們是“站”在別人的研究成果上,缺少自己的原創(chuàng)性和創(chuàng)意。有些著名公司也希望招聘到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員工,所以我們需要從現(xiàn)在開始就改變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蘋果公司就有這種理念,他們允許員工穿牛仔褲上班,改變“朝九晚五”坐班機制,不束縛員工的創(chuàng)造性。三星公司也在嘗試一種新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們正在跟蹤這個項目,希望有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